代人类就有“盖房子”的本能。鸟筑巢、兽筑窝,是求生之需要。随着农耕社会自给自足与技艺的进步,随着房屋结构的变化,人类对防水技术有了进一步要求,因此就有“蔽风雨、驱寒暑”的需要。所以防水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。
治水主要是避害,是以排为主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,既说明大禹为民治水的决心,同时也说明治水的难度。
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60多年,它经久不衰造福人民,其主要原因是天(水资源)、地(河势)与人(智慧)巧妙地融合,其成功奥秘是“乘势利导、因地制宜”的治水原则;它采取无坝引水,顺其自然,而非高筑坝,一味强调与“自然”对抗。
古建筑虽经千年仍巍然屹立,其奥妙之一就在于屋面工程做得好。传统的搭盖式黏土瓦(尤其是釉瓦),耐冰冻、抗腐蚀、伸缩自如;陡坡屋面排水畅通,不渗不漏。这些古人成功经验对行业今天研究防水仍有参考价值。
综上所述,古代防水虽基本上是求生存的需要,但也孕育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。
“推动”防水阶段
20世纪80年代以前,我国防水材料以沥青纸胎油毡为主。之后通过引进,借鉴国外先进设备与技术,我国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、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及其他先进防水材料得到迅速发展。目前,我国防水材料已由沥青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格局,发展成包括防水卷材、防水涂料、建筑密封材料、刚性防水材料、堵漏止水材料、瓦类防水材料等六大门类上千个规格品种,形成较完整的防水产品体系;防水范围已从屋面防水及地下防水,逐步延伸至更为广阔的领域;防水功能已从单纯防渗漏发展为防水与防腐蚀、防水与保温、防水与绿化、防水与环保等相结合。总之,我国目前已有的防水产品可满足不同功能、不同技术要求和各类防水工程的需求。
当前,防水材料多样化发展与多元化格局是一大趋势。不同防水材料与施工工法在实践中都在不断变化与改进。笔者认为,不要轻易用一个模式、一种材料、一种方法去套用不同建筑(或构筑)物、不同环境、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防水工程;相互交叉与融合始终是防水技术发展的方向,“适用性”越来越被重视。特别是过分强调标准图、提倡这样或那样的结构形式,都经不起历史与时间的检验。
“主动”防水阶段
如今,行业要把完善防水功能、提高防水工程质量、服务客户要求,当作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但在对外宣传中不宜将防水材料“神化”,也不能夸大(或异化)防水材料的功能。防水的作用或功能就是保护主体结构不受水的危害,延长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年限,确保用户生活或生产的正常进行。总之,防水工程就是“防护工程”,对主体结构起“防护”作用。过去土木工程学会就办过一本杂志叫“防护工程”,笔者认为这是名符其实的定位。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所说的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”。这是每一个防水从业者应有的使命感。
从防水阶段来看,“创新”与“知识”是关键词。只有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整体入手,才能使防水工程得到准确定位;只有从设计构造入手,才能使防水层发挥应有的作用;只有从调查研究或用户亲身体验入手,才能感知工程成败与得失。为此有必要重申以下几点:
(1)要结合防水工程的特点、属性与防水机理要求,研究新的防水产品,解决防水材料与主体结构两张“皮”与层间的窜水问题;
(2)要根据产品特点与工程对象,选用科学的设计构造;
(3)要根据结构受力情况,选择相应的施工工艺,如地下室侧墙采用外防先贴或者外防后贴,这在软土地基安全先行的条件下必须认真考虑;
(4)要根据当地施工环境,制订保证工程质量措施,其中施工程序、施工条件和成品保护等至关重要;
(5)要加快防水施工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力度,同时要将检测渗漏的仪器作为攻关的重点。“机械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”是防水施工发展的方向,也是保证质量的基础。